尊师重教 殷殷嘱托寄深情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尊师重教,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
一次次讲话高瞻远瞩,一声声问候温暖人心,一封封书信情真意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激励下,教师队伍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有力支撑起了新时代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尊师敬教 率先垂范
——“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2022年9月7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并祝全国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每逢教师节,全国教师就会收到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和祝福。走进校园、亲切交谈、致信问候……纵然日理万机,习近平总书记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全国教师的关心关怀、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工作的殷切期望。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镜头定格下这样的画面——
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他们当中有我国人口学开拓者与奠基者、今年百岁高龄的邬沧萍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等。看到老教授、老专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一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
时针拨回到1965年,这一年9月,12岁的习近平升入北京八一学校初中部。陈秋影老师当时在八一学校教语文。一天,陈秋影给大家讲解杜甫的《绝句》。课后,习近平主动来找老师,说自己十分喜爱杜甫,希望更多地读一些杜甫的作品。这个细节让陈秋影印象深刻,几十年后仍能忆起。她对少年习近平的印象是“沉稳”,从来不和同学闹矛盾。
从八一学校毕业后,习近平赴陕西延安插队。此后几十年,不论在哪里工作,他都同母校保持着联系,和老师的情谊也从未改变。1999年,他还给陈秋影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篇幅不长,却字字深情。习近平在信中写道:“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老师的恩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探望陈秋影,把自己的论文、著作带给她看,向她介绍自己工作的省市。有的时候,他甚至会在冬天托人给老师送去几头水仙,让陈秋影备受感动。
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与教师代表等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邀请来了陈秋影。
“我还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您教我们语文,把课文解释得非常好。”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话语之中,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自己度过了小学和初中岁月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
“欢迎首长回到母校。”
“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
一句话让人动容。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见了面,愉快回忆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一位老师说:“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一位老师对他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教”。
那天,陈秋影说:“我今年77岁了,初中当过他的语文老师,那时候我扎着两个大辫子,年轻得很。现在头发也白了,环境、样貌都变了,但师生情谊丝毫没有改变。今天总书记一句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说,来到母校有‘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里有他的根、他的情。”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这一堂尊师现场课,深深感染了学校的年轻学子:“作为我们的学长,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怎么去孝亲尊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对自己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感恩;对教师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敬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给不少教师回过信,有曾经面对面座谈的研修班参训教师,有耄耋之年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的老教授,也有自愿到祖国西部支教的毕业生群体代表……
有对老师们耐得寂寞、扎根基层的礼赞——
2015年9月9日,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
有对老师们兢兢业业、一生奉献的礼赞——
2018年8月30日,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耄耋之年,你们初心不改,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特别是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动。”
2021年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感到很高兴。”
“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躬身示范。
2014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时年87岁的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教授从研究室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快步迎上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几个月后,老教授溘然辞世,习近平总书记送花圈悼念。
2019年4月15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习近平总书记遇到了乡村教师马影翠。她曾是这所小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当老师,已任教17年。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扎根这里的一批乡村教师,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培养这些优秀的后代。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张桂梅,一位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优秀人民教师,蹒跚着走上授勋台,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几度哽咽。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习近平总书记望着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在同年2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张桂梅郑重颁授了奖章。“保重身体!”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对她说。
三尺讲台系国运。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以身垂范、尊师敬教,世代传承的师生情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砥砺前行的温暖力量,化作感召亿万学子奋斗报国的不渝情怀。
高瞻远瞩 夯基固本
——“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教师节的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在讲话中,他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大家交流“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好老师的4条标准。“四有”好老师是什么样?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又谈到好老师的话题。他表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他提出,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同年,在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多次谈、反复谈这个话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好老师给予很高的期望,他把他们比作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他以“无上光荣”这4个字形容教师的地位:“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他用“四个引路人”的概念,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全面转变提出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他用“大先生”的精炼概括,激励广大教师追求卓越:“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为“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不遗余力地推动相关工作。
在地方任职时,习近平就非常重视教育、关心老师。他到河北正定不久,看到一份简报反映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18间教室没有一间不漏雨,4名民办教师一年未领到工资。他很生气,立即作了批示。
后来习近平到正定北贾村小学检查工作,看到坍塌的大门破败不堪,老师学生就从墙上的一个大窟窿进进出出,教室房顶的瓦片都快掉完了,他当即发火了,对在场的村干部说:“你们今晚就开会落实整改。”
“就你们村的条件,不应该把小学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有条件把学校好好改善。如果一个月内你们还不行动,就要撤你的职!”不止一位同行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头一回见他发这么大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对于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待遇问题,他非常关注。在北京大学考察,他向汤一介教授询问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在陕西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看望,他关切询问教师待遇如何;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考察,他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国培计划”大力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被打破,教师生活待遇日益提高。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份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让全国330万名乡村教师倍感温暖。
“国家给乡村教师的这些支持,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只要干得动一天就要坚守一天。”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德斯立小学教师张有国说。
直面短板、定向施策,乡村教师境遇之变,正是近年来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趋势缩影。有教师感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基层教师特别关心,从工资到社保、医疗等,都关心到了,让我心里暖暖的!”
不负使命 砥砺前行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一次次讲话高瞻远瞩,一声声问候温暖人心,一封封书信情真意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和激励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体系完善健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高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办、国办出台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办出台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文件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尊师强师惠师政策,基本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教师制度体系。
十年来,全国教师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了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国良师”。
十年来,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强化——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师德教育走向常态化,推行负面清单和师德严重违规全行业禁止准入制度。
十年来,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建强——建立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体、51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强化。
十年来,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走向深化——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推进教师岗位和职称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将教师减负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专项。
十年来,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升——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绩效工资发放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十年来,教师队伍人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制度,强化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实施好重大人才专项,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人才建设体系。
十年来,教师队伍短板加速补齐——持续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师人才支教援助专项,出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启动乡村振兴国家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十年来,教师工作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创新——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教师研修”专区。
十年来,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持续浓厚——建立了以人民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以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选树宣传体系。很多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很多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教师实行优待,很多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黄大年,吉林大学教授。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为填补国内尖端技术空白耗尽心血;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35年里,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区所有县,全心全意服务于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梦想;退休后的陈立群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谢绝民办学校开出的百万年薪邀请,来到贵州台江担任中学校长,让自己的扶贫支教攻坚战战果辉煌。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面对被滔滔江水吞没的两名幼童,教师王红旭从百米开外冲刺跃入江中,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将两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自己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
这两年,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潘季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分享西迁故事、宣讲“西迁精神”,有时往返30多个小时,时间紧张就在路上写稿、改稿,“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肯定、对西迁老教授的关怀,让我们感到荣幸之至。我要为弘扬‘西迁精神’尽力”。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教室和食堂,详细了解师生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们乡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使命,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做好服务支撑。”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校长吴锦鹏牢记殷殷嘱托。
……
广大教师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塑造了当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感动中国的光辉榜样。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844万多名中国教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中砥砺前行,必将汇聚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坚定托起民族未来的希望!
(转自中国教育报)